Get all your news in one place.
100’s of premium titles.
One app.
Start reading
The News Lens (中文)
The News Lens (中文)
精選書摘

【新詩三百首百年新編】夏宇詩選:甜蜜的復仇、腹語術、莫扎特降E大調、乃悟到達之神祕

Photo Credit: Hsia Yu's official site

夏宇(一九五六——)

甜蜜的復仇

把你的影子加點鹽
醃起來
風乾

老的時候
下酒

腹語術

我走錯房間
錯過了自己的婚禮。
在牆壁唯一的隙縫中,我看見
一切行進之完好。 他穿白色的外衣
她捧著花,儀式、
許諾、親吻
背著它:命運,我苦苦練就的腹語術
(舌頭那匹溫暖的水獸馴養地
在小小的水族箱中蠕動)
那獸說:是的,我願意。

莫扎特降E大調

我轉過身。
感覺禮拜一新刮好的臉頰輕輕
擦過左邊的肩膀

最最親愛的局部
最最重要的現在

乃悟到達之神祕

性推窗望見深夜的小城
只有雨讓城市傾斜
只有風是橢圓的城樓
只有我
在身體的第6次方
我穿牆而過

【鑑評】

夏宇,一九五六年出生於台北,國立藝專影劇系畢業,曾獲《創世紀》詩雜誌三十周年詩創作獎,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等獎,現寓居法國。著有詩集《備忘錄》(一九八四)、《腹語術》(一九九○)、《摩擦.無以名狀》(一九九五)。舞台劇《國王的新衣》(一九七九)、《三個乖張女人所撰寫的詞不達意的女性論文》。

夏宇崛起於七十年代中期,被目為八十年代台灣現代詩壇最受矚目的女詩人之一。一九八一年爾雅版《剪成碧玉葉層層》(現代女詩人選集),率先以最多篇幅介紹她的〈跟你的Texwood一樣藍的天〉等八首詩作,筆者對她的詩曾有如下的小評:「她的詩極富說服力,往往從平淡單純的意念中,令人有捕捉不到的驚奇,夏宇的世界既不廣闊,也不深邃,表面上也許是在向你訴說詮釋,及至你恍然大悟,她的某些隱秘的意象,實在是很駭人的」。

三年後,也就是一九八四年,她獲得《創世紀》三十周年詩獎,其得獎的評語是:「以冷靜自嘲的語調反抒情式地抒情。語言頗見鍛鍊之功,語法與邏輯切斷等技巧運用成功,意象準確,且富暗示性。作者潛力深厚,實為一傑出的現代詩人」(洛夫執筆)。尤其自一九八四年四月其處女詩集《備忘錄》自印出版後,使他的聲譽更隆。蕭蕭說:「他是一位勇敢的詩人,忠於自己的表達方式和思考模式……」,萬胥亭說他「有點像杜步菲所提倡的『壞畫』,詩人似乎也在提倡一種『壞詩』,所謂的『壞』並不是真壞,而是帶有辯證意味的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的『壞』。」

林燿德更以「積木頑童」稱譽她,即是「一個頑童,在自己的房間裡沾沾自喜地堆疊著書寫符號的積木,組合一座宮殿,推倒它,組合一座城市,推倒它,昨天、今天、明天,錯亂地倒置壘疊,這就是夏宇的世界」。簡政珍則剖析夏宇的語言「充滿機智的火花」,文字「享有開闊的遊戲空間」。誠然夏宇與當代前期的林泠、夐虹、朵思……等人在創作風貌上可說南轅北轍,不論素材、語言、形式、結構等等,均不相同,她徹底反叛了女性詩人所特具的婉約風格的傳統。

鍾玲更指出「夏宇早在一九七六年就開始寫所謂「後現代主義」風格的詩作,她確是走在時代的前頭,以冷凝嘲弄的語調,對自己及客觀世界都保持一定距離,選擇瑣碎、偏離的素材,著意經營不同以往的文字秩序,捕捉工商都市文明的人際關係及女性心態,於是創造了一種新的聲音」。

今(一九九五)年四、五月號《聯合文學》月刊,曾以罕見的巨大篇幅,刊出夏宇新作四十五首,卷前有作者自述〈逆毛撫摸〉,詳述個人的創作策略,卷末有羅智成的評論〈詩的邊界〉,對她的詩有極深刻敏銳的觀察與期待。茲引借如下:

夏宇在摸索。
她想試著擺脫傳統語法,改用自己的規則來連結詩的元素。
為了要開發一種意義飽滿又不洩露訊息的純粹詩。
為了讓每個字眼都像馬賽克般清楚存在。
夏宇的幽浮文法可以使文字反射斑爛的字義,但還不足以透露文字後頭、後頭的東西。
藉由她的實驗,我們經歷到詩創作一次夠大夠遠的可能冒險。
夠高,夠遠,所以我們可以回航了!

現在回過頭來閱讀,她被選入本書的四首詩,藉由羅智成的詮釋觀點,讀者或可獲得某種程度上的認知。譬如〈甜蜜的復仇〉所展現的詩的瞬間經驗與立即的狂喜;〈腹語術〉所鋪陳的錯置的情節;〈莫札特降E大調〉所洩示文字以外存在突兀的感覺;以及〈乃悟到達之神祕性〉,某些似曾相識情境之相互激盪、重疊與再現。

信然,如果讀者(也包括詩人)完全不習慣於夏宇的創作觀,譬如她役使文字的新手法,借助拼貼的意象,創造單純的樂趣與嘲弄等等,那麼何妨試著去讀、去冥想、去探索,當你對她的詩歷經多次透視之後,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人發現。

夏宇看視事物的感覺是「逆毛撫摸」,那麼這一想法是否也在暗示讀者,它也許正是開啟作者未知世界的一把鑰匙。

【新詩三百首百年新編】周夢蝶詩選:孤峰頂上、樹、還魂草、九宮鳥的早晨
【新詩三百首百年新編】洛夫詩選:子夜讀信、雨中過辛亥隧道、金龍禪寺、午夜削梨、邊界望鄉

書籍介紹

本文摘錄自《新詩三百首百年新編(1917~2017)》,九歌出版

*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

主編:張默、蕭蕭

《新詩三百首百年新編》以一九九五年初版《新詩三百首》為主,重新分輯增補,以時序分五四時期、台灣篇、域外篇等三卷,為華文新詩世紀之選,從一九一七到二○一七年,縱橫新文學一百年,收錄詩人更橫跨台灣、大陸、港澳、東南亞、美加各地,並依入選詩人按出生年別編排,每家詩後附作者精簡小傳,及編者對詩人中肯之鑑評,入選詩作清明有味,雅俗共賞,歷久彌新,為海內外廣大華文讀者所共享。因篇幅關係分成三冊,五四時期・域外篇、台灣篇1、台灣篇2。

五四時期・域外篇:五四時期從一九一七到一九四九年,包含魯迅、胡適、徐志摩、 聞一多、馮至、李金髮、卞之琳、戴望舒等,看見新詩如何脫離文言文,發展新樣貌,蓄積影響新文學百年的能量;域外篇從一九四九到二○一七年,包含大陸、美加、菲律賓、泰國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諸國等,有大陸的北島、顧城,香港的也斯、黃國彬,美加的藍菱、貝嶺,新加坡的王潤華、和權等,涵蓋全球華文新詩出現的山海天地,呈現遍地開花的風美景象。

台灣篇:自一九二三到二○一七年,從日治時期蒐羅,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分裝二帙,第一冊從跨越語言的世代賴和、張我軍、追風,到紀弦「橫的移植」的衝撞下,台灣新詩風起雲湧的年代,瘂弦、余光中、鄭愁予、楊牧,到席慕蓉、李敏勇等,第二冊從蘇紹連、向陽、羅智成、夏宇,再到新一代的鯨向海、林婉瑜、楊佳嫻,台灣篇不僅是台灣新詩百年史,更彰顯台灣新詩在華文世界的影響力。

getImage
Photo Credit: 九歌出版

責任編輯:翁世航
核稿編輯:楊之瑜

Sign up to read this article
Read news from 100’s of titles, curated specifically for you.
Already a member? Sign in here
Related Stories
Top stories on inkl right now
One subscription that gives you access to news from hundreds of sites
Already a member? Sign in here
Our Picks
Fourteen days free
Download the app
One app. One membership.
100+ trusted global sources.